心律失常中心

心律失常中心

马长生

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各类心律失常门诊量和手术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引领着我国心律失常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发展。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在临床和科研等方面各有突出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旗舰团队。目前包括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万人计划人才1名,中青年研究人员30余位,其中1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3人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骨干”,3人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业务专长覆盖了心律失常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实效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等各个方面,并于2013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心主任为马长生教授。马长生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脏电生理专家,“北京学者”“万人计划”入选人才、北京市科委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首席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

心律失常中心主要贡献包括:

①建立了我国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规范,创新了一系列导管消融技术和方法,如右前斜位45度透视下房间隔穿刺、右前斜位30度透视下放置冠状窦电极导管、倒U形导管塑形消融右侧旁路、右侧心外膜旁路的识别与消融方法以及主动脉无冠窦房速的三维标测与消融等,其中许多技术成为该领域的技术操作标准。应邀至国内260余家医院协助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直接培训了数百名技术骨干,其中多数已成为心脏电生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编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大型教科书为心脏电生理医生必读书目,为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推广普及和技术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②开创了我国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一流水平。马长生教授于1998年完成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并在10余年间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消融的技术和方法。长程持续房颤患者单纯PVI术式1年手术成功率仅有30%左右,马长生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单导管法隔离肺静脉和“2C3L”治疗慢性房颤等术式,使得手术成功率可达50%以上,并推广至国内100多家医院,使房颤导管消融操作时间和花费减少20%以上,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欧美领先中心水平。房颤射频消融术中食道保护对于预防左房食管瘘以及术中更有效消融尤为重要,马长生教授评价了新型食道牵拉装置在房颤消融术中预防食道损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推动了一款新型食道牵拉装置投入市场应用。为了实现房颤导管消融器械国产化,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护人员X线暴露引起的辐射损伤,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效率,马长生教授推动并牵头研制成功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在培养期间马长生教授及其团队获得授权专利三项,包括一种医用动态血压测量系统(专利号:CN 209153649 U)、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专用球囊造影电生理标测导管(专利号:ZL201510089023.9)、Marshall韧带无水乙醇消融系统(专利号:ZL201510087915.5)。

③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推动我国电生理学科的学术发展。马长生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房颤基础、临床与应用研究,心血管病预防与管理以及实效研究(outcome research)等,为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长生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区人群队列,对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进行随访,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外期刊杂志,如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一篇有关中国心血管疾病在一二级预防上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在Heart杂志上发布了关于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强调中国的房颤负担以及抗凝率和综合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马长生团队建立的房颤队列是国内质量最高、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房颤队列,至今在全国31家医院中共入组3万余例房颤患者。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发表在Europace杂志上关于房颤术后停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评价、JCE杂志上有关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在中国持续房颤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评价等。在培养周期内马长生教授及团队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其中3篇发表心血领域著名期刊在《Circulation》(IF: 29.7)和《J Am Coll Cardiol》(IF: 24.1),1篇发表在《Nat Rev Cardio》(IF: 32.4)。为了更好地从临床研究走向临床实践,开展高证据等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马长生教授团队开展了多项RCT研究,包括房颤患者强化降压与标准降压的随机对照研究(CRAFT)、持续性房颤改良2C3L与PVI消融策略的随机对照研究(PROMPT-AF)、房颤合并心衰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CHANGE)。其中CRAFT研究于2020年8月正式启动,至今全国范围内共50家中心成功启动,共入组近350例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相信在未来这些RCT研究的重要成果能为指南的更新和改写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④建设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CDQI工程旨在建设国家标准化心血管疾病专病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心血管大数据平台、提供完整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方案并实现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该工程于2019年11月成功启动,至今全国范围内已有2012家医院参加该工程项目,设立专病中心6658个,包括高血压中心1277家,胸痛中心1289家,房颤中心1474家,心衰中心1235家及康复中心1383家。建立心血管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平台,提高良性循环的医疗质量改进模式,建立医疗服务自学习系统,为医疗政策和医保方案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大数据平台建设,将院内临床数据中心结构和半结构化数据通过院端数据平台上传至CDQI数据平台,将原始病例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形成标准统一的数据库。目前已完成大于1000个标准数据字段的心血管疾病数据集。同时CDQI带动市县医院参加国家研究项目。四项“十三五”研究课题,均对接CDQI数据库,优选数百家医院作为本项目参研单位。CDQI工程还带动市县医院参加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真正实现标准化临床、科研及人才的培养。
更多...